在西周时期,为了避免王室内部因争夺权力而引发血腥冲突,嫡长子继承制被正式确立。然而,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演变,这一制度逐渐衰败,进入后期,能够获得皇权的人往往是那些心狠手辣且具有非凡能力的人,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的惨剧屡见不鲜。
通常情况下,尽管皇族子弟之间争斗不断,但他们各自往往都有支持自己的人,而通常情况下,皇帝的父亲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偏袒。然而,在明朝的历史中,却出现了一个极其独特的角色——朱高煦。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子渴望登基为帝,却得到了爷爷的强烈厌恶和父亲的冷淡对待,最终甚至被自己的侄子残忍地杀害,这一悲剧的结局让人感叹。
朱高煦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?
展开剩余81%龙生三子,各有不同
自春秋战国以来,周礼早已形同虚设,诸侯们各自为王,但嫡长子继承制却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。到了秦始皇时期,继子胡亥杀死扶苏,登基为皇,给嫡长子继承制带来了重创。然而,在汉朝时期,各位皇帝仍然遵循这一传统。进入唐朝后,嫡长子继承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,这也是为何后人普遍对李世民的才能认可,但对于他通过弑兄手段获得皇位的做法颇多非议,认为这违背了正统的礼法。
自唐太宗李世民以来,皇宫中子弟们不再拘泥于传承千年的规矩,认为皇位应由有才能的人来掌握。因此,在老皇帝尚未去世之前,各个皇子们便在争夺太子之位上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,比如在清朝的“九子夺嫡”史实中,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现象,由此衍生出“龙生九子,各有不同”的说法。
然而无论如何,在这“九子夺嫡”的故事前,有一位皇子身为嫡子却经历了十分悲惨的命运,他就是朱高煦。朱高煦与长兄朱高炽和弟弟朱高燧皆出自朱棣的皇后徐氏。虽然三人同母而生,按理说性格差异应不大,但历史证明,他们各自的性格却迥异。朱高炽作为长子,性格温厚仁慈,待人谦恭有礼;而朱高煦则与之截然相反,阴险狡诈,正是仁厚的对立面;朱高燧则恰好处于他们之间,个性中庸。
正因朱高炽性格单纯,朱高煦便认为他不适合承担储君之重任,因此心中暗暗将目标瞄准了皇位。年轻时,朱元璋曾对他们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教导,朱高煦的狡诈在朱元璋眼中令他十分失望,认为他背离了忠诚和直率的为人原则,甚至认为他是朱家异类,因而对其心生嫌恶。
不得宠,死于凄惨
在这个时候,朱元璋的厌恶对于朱高煦而言并不算重要,因为他的父亲朱棣仍为藩王,根本无法获得天下之权,自然也无法在皇位争夺中分一杯羹。然而,随着朱元璋的去世,朱允炆继位,为了巩固大明盛世,采取果敢行动削减藩王权利。
在燕王府,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降生让朱棣十分欢喜,他认为朱瞻基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。因此,他决定发动靖难之役以清除异己。在历史上大多数人眼中,朱棣的靖难胜利似乎轻松自如,实际上,这场战役却历经四年才告成功,中间更是险境丛生。在浦子口之战中,朱允炆的大军将朱棣重重包围,生死未卜。这时,朱高煦带领军队勇闯重围,解救了朱棣,朱棣也因此领悟到次子朱高煦的能力,并给予他一句话:“勉之!世子多疾。”这句话无疑向朱高煦传达了一个信号:朱棣并未重视朱高煦,朱高煦此行更是为张扬自己的能力。
然而,朱棣成为皇帝后,朱高煦才意识到曾经的承诺不过是一纸空白。朱棣心中厌恶朱高炽,但他对孙子朱瞻基十分钟情,因此决然不会将皇位拱手让人,朱高煦因此错失太子之位。然而,这仅仅是个开始。朱棣时期,对朱高煦多次拒绝让他就藩的举动使他受到厌恶,最终在朱高炽的求情下才逃过一劫。朱高炽仅做了一年皇帝后便去世,而朱瞻基因未在北京而被耽搁,朱高煦试图想方设法拦截,最终还是失败。
在第二次失去皇位机会后,他依然不放弃,宣德元年再度起兵反叛。然而,面对智勇双全的朱瞻基,他毫无胜算,最终被抓入监禁。此时的朱高煦仍不知耻,竟然试图通过攻击来激怒朱瞻基,结果遭到了朱瞻基的极其残忍处理,成为大鼎之下的烤肉,走向了悲惨的结局。
总结
在某种程度上,朱高煦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。在一开始,朱棣对这两个儿子尚有犹疑,但朱高炽的王牌——朱瞻基让朱棣坚定了立场。在朱允炆削藩的过程中,朱棣宁愿不惜代价发动靖难之役,也要确保权力传给朱瞻基,毫无疑问,朱高煦对此一无所知,甚至或许他心中明白,但对于权力的渴望却使他执迷不悟,最终注定要沦为历史的悲剧角色。假若他没有出生于这样的皇室,从小未被灌输权力的理念,或许就不会有这些无尽的苦恼与命运的悲哀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)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-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-配资最良心10大平台-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